同人小说 - 耽美小说 - 娱乐圈探花[古穿今]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14

分卷阅读14

    。

陶清风经历的时代,是第三任帝王,帝王老迈,被其子逼宫退位,逼宫的第四任帝王暴虐多疑,血洗朝野,杀了旧臣三百八十一人,破了旧天。然而会破却不会立,空有铁刑,并无手腕巩固成果,仅仅在位两年,就不得不逊位于其叔父——第五位帝王。

陶清风本以为被第四任新帝那样乱搞,大楚就此会亡国。看到大楚史中的记载,两年后,第五位帝王继任,执掌大楚四十年,拨乱反正,保住了大楚近两百年的国祚。

原来是这样,陶清风总算明白了,他从被批捕下狱到午门问斩,完全与世隔绝,信息不通,仅从只字片语猜出是对佑光朝臣的大清洗。

自己师承徐棠翁,是佑光朝很受尊敬的大儒,和陛下交情不浅,所以第四任新帝,要铲除他父皇的旧势力吧。其实自己出身贫寒,心性恬淡,并不是能划归到老师政治期望的那种人,但是多疑的新帝为了斩草除根……

三百多人,大半个朝野的陪葬。黄泉路也不寂寞,谁料天意阴差阳错,他竟然能捡回小命,重新在不同的时空中活过。应该不是人人都那么幸运的。

陶清风很快就翻到了佑光朝那一篇,果然有对这次血腥政变的记载,佑光是旧帝的年号,新帝改年号熙元,所以这件事被后世称为“熙元政变”。死了一个三公,一个太子少辅,三省六部二十二名官员罹难,另有三百余众受株连。写不下那么多人的名字,就写了主要的三四个紧要大臣。

陶清风就在那没有名字的‘三百余众’里,校书郎也不算是大官,何况他还没上任,刚丁忧结束回京。

熙元皇帝在史书上也只有一段的记载,说他暴虐寡恩,多疑刚愎,继位两年就“非所能支也,逊位于莫”。

陶清风合上书页,眼眶微红,深吸几口气,才感觉到那透出薄薄书页的浓重血腥味消散了一点。他有些后悔没把桂花枝待在身边。太憋闷,胸口几乎透不过气,把围巾解开了,但顾忌着图书馆也到处是人,没有摘掉口罩和帽子。

陶清风暂时不忍心再去面对,也不去猜测哪些人死了。把放在桌上,为了平复心情,重新拿起,想看看有没有当初他找过的前朝材料。

第11章人臣终极梦想

令陶清风惊喜的是,他看到了熟悉的,取材于前朝起居注里的完整材料。甚至有一篇,是自己在丁忧那三年时,在田野乡间,搜集到的一页可靠残篇,寄给了远在京师的弘文馆同僚们,希望勘误之后,能对他们编纂有所裨益。

真好,陶清风心想,总算还能留下哪怕一鳞半爪,自己在那个时代贡献过的痕迹。本以为自己既然下狱问斩,自己寄去弘文馆的材料,也要被抄没销毁的,看来同僚们很聪明地瞒天过海收藏起来了。

上一世自己被斩首时,二十四岁。这一世重新活过来,二十一岁,面容还有七八分相似,冥冥中的天意,既然如此厚待于他,那他更要小心翼翼,方能不辜负这份机缘。

陶清风心神既定,终于有余力稍微四下看看,这才发现,他对面坐着看书的那名男子,手中举着的书的封面是——。

陶清风愣了愣,心想也对,每一朝都是有全诗集的,大楚也不例外。他想起了前世和燕澹生都有的心愿,虽然也不圄于诗作,包括文论、辞赋。想必里,会留下燕澹生很多诗作吧——如果燕澹生,没在被株连的三百余人里。

他不会的,陶清风心想,对方是燕门嫡子。燕家是百年望族,朝野民间都根基深厚,大楚这三朝:佑光皇帝信赖燕家;暴虐的熙元皇帝也不得不依仗燕家;后来的崇安皇帝尚是王爷时,和燕公、燕家几位将军的关系也都很好。

何况,燕澹生很聪明,能平安活下来。

为了印证这直觉一般的想法,陶清风又翻开了桌上的,翻到崇安皇帝在位的四十年间。

四十年可书的东西太多,陶清风一一看去,心中愈发感到安慰,能看出大楚朝野逐渐从黑暗流血的日子中走出,百废俱兴,最后有了一段繁荣的治世。的编纂者刘汶,就是出生于那一段繁华盛世中。

也果然有燕澹生的痕迹。

史书记载:崇安皇帝在位的第三十年,太子少师燕澹,病逝于京师景园,时年五十二岁。

太子少师……位列三师,二十一岁入仕,待了三十余年的官场,高位全身而退。陶清风心想,果然如此,燕澹生比他预料的,更有出息啊。这算是文人梦想的人臣顶峰吧。

只是,燕澹生,燕澹……他为什么改名字?年龄对得上,又官至此高位,应该不是同名同姓。

太子少师传世的文墨,那应该如绮罗珠玉,琳琅满目。别说收录的诗了,燕澹生的文论辞赋集,搞不好都有数十卷。

陶清风还真想找来看一看。于是他把和放在座位上,又去书架那边了。

陶清风虽然看不懂那些英文和理科工具书,但是从华国历史图书的放置来看,放的都是一些通识书籍,不一定收录有私人书集,而且燕澹生既然能改名字,搞不好他的集子也是取了个新名号写的。所以陶清风逛了一圈没找到燕澹生的集子也不奇怪。他转而想找一本对座那位看的,逛了一圈,却发现诗选那里书架空了,都被借阅出去了。

陶清风知道等座位的人很多,不敢久逛,找不到也只好回去,重新坐下,发现桌上只有,那本被对座那位兄弟拿起来看了。自己的位置上放着对方刚才看的。

陶清风会心一笑。对方想换书看?自己运气真好。

有两百首诗,大部分是佑光和崇安年间的诗人所作。佑光年间之前的诗,陶清风也大都有所耳闻,但崇安年间的诗,就没几个是认得的人写的了。也没看到署名燕澹写的诗。

当然,更没有陶清风自己的。自己在公共场合,写的就那几首御前应制诗,根本就没多少价值,哪怕在里有,也不会被编进。是后世人选编,并不会根据作者的官职高低,仅通过传唱度和诗句质量来决定,更纯粹一些。

至于陶清风私底下写的诗……连同南山桂花树下的文稿,都埋在了老家。自己孑然一身,没谁知道那个地点,应该早已腐烂成灰。

陶清风读得津津有味,尤其是崇安一朝的诗作,琳琅满目,就发生在他死后十几年间。

和编纂者刘汶同时期的著名诗人张小梨,写了很多崇安年间的诗,诗中向陶清风描绘出了那一段繁华盛世的光景。读着读着,他又